加盟創業,創業加盟店,早餐店加盟

創業加盟店

提供開店創業,加盟創業諮詢,早餐店加盟,發展您事業的第二春

最新消息 首頁 最新消息
 
個人征信重塑在即 持牌機構何處破局?
2021.2.12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1098925011919054&wfr=spider&for=pc"

新浪財經發布時間:02-0812:05新浪財經官方帳號來源:中國經營報本報記者李暉北京報道隨著《征信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亮相,個人征信行業也迎來了重塑的關鍵節點。其中,何為信用、持牌機構的定位與發展、大數據公司的業務邊界等問題,頗受市場關注。千頭萬緒之下,火速揭牌的樸道征信與剛剛度過第一個展業三年期的百行征信,作為市場上僅有的“持牌軍”,再度聚攏業界目光。當前,市場化征信機構已形成了一南一北格局,其展業現狀如何,發展方向何在,成為觀察國內市場化征信之路探索的重要坐標。業界共識在于,即使是持牌機構開展業務,目前也尚無絕對清晰的框架——百行征信掛牌三年仍保持低調,由于眾所周知的股東背景和特殊的市場定位,發展頗為“艱辛”。樸道征信則以首都區位優勢和股東背景后發,被認為有可能更好發揮合力,但前方是否一片坦途仍有待時間檢驗。持牌機構展業不易2021年1月29日,在第一個展業三年期尾聲,百行征信在深圳本部召開工作會議,也披露了運營三年來的一些最新數據(注:百行征信的個人征信業務許可有效期至2021年1月31日,已于當日換發新牌照)。按照官方最新披露信息,2020年,百行征信個人信用報告全年使用量共1.67億筆,特別關注名單、信息核驗、反欺詐系列等增值產品使用量1.49億筆,所有產品全年使用量為3.16億筆。截至2020年底,所有產品累計使用量突破4億筆。較之2020年5月官方公布數據有進一步提高。如何評估這一成績單? 一位上海征信行業人士直言:在絕對數量上是不錯的,畢竟發展時間還不長,更有獨家持牌的優勢。一位資深大數據研究人士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單獨從筆數看不出來端倪,如果有具體利潤和收入,或者具體的覆蓋信貸人群,更說明問題。根據百行征信披露,目前其個人征信數據庫累計收錄個人信息主體去重后達1.63億人,拓展金融機構1887家。根據央行征信中心披露,截止到2020年12月底,系統共收錄超過11億自然人,6092萬戶企業及其他組織。不過,在上述百行征信個人征信數據的1.63億人中,有多大比例是此前央行征信中心還未覆蓋的,尚不可知。按照央行設立百行征信的本意,是旨在發揮市場化機構優勢,與征信中心進行“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并鼓勵進行適度競爭,特別是輻射互聯網金融領域此前未被征信中心覆蓋的人群。但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加強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整治,P2P行業逐步消亡。根據銀保監會數據,到2020年11月中旬實際運營的P2P網貸機構已經全部歸零。在此背景下,百行征信面對的境遇也在發生變化。大數據專家、央行征信中心原資深顧問李銘告訴記者,央行設立百行征信,意在覆蓋無牌照信貸機構經營的信貸子市場。但隨著百行征信所在的信貸子市場嚴重萎縮,在不同子市場間共享征信信息的緊迫性也大大下降了,先前“錯位發展”的布局,逐漸變得難以為繼。據前述大數據行業人士透露,百行征信此后也逐步調整定位,一家一家和銀行談。根據最新官方披露,截至2020年末,百行征信已拓展金融機構達1887家。但與此同時,亦有不少小貸公司和網絡小貸公司同步接入央行征信中心的二代個人征信系統。一個關鍵問題在于,對于征信機構的會員單位,“誰貢獻數據,誰查詢數據”是基本規則,接入機構肯定傾向于接入一個擁有更多數據的系統。顯然,央行征信中心的數據更大更全。在資深大數據研究專家、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專委會常務副主任劉新海博士看來,這個問題雖然存在,卻不是持牌征信機構發展難的根本原因。“央行征信中心主要提供面向主要信貸機構的信用報告,還有很大的征信服務空間,信貸市場征信服務需求強勁,從價值鏈分工角度看,市場化機構如果根據市場空白提供有特色的服務,就會受到歡迎,這也是監管至今還在嘗試推動市場化征信機構的初衷。”他表示。據記者了解,由于監管相關要求和“不與市場爭利”的初衷,央行征信中心并不提供征信報告之外的服務。但同時,這也讓央行征信中心的數據開放與共享成為了問題。一位資深征信研究人士透露:央行的個人征信報告多年來甚至被商業銀行作為某種身份核驗工具使用,但央行征信中心無法開發專門產品。而市場機構需要獲取數據但“無門”,頗為尷尬。記者注意到,在掛牌兩年多后,百行征信于2020年7月正式與央行征信中心達成戰略協議。截至目前具體的合作成果、數據共享是否已有破局? 對此,百行征信方面未對記者進行回復。按照官方披露信息,2020年底,百行征信的總產品數達到20款。除了基礎的個人征信報告產品外,還包括特別關注名單、信息核驗、反欺詐、場景定制評分、多頭申請檢測、信貸行為標簽等增值征信服務產品。其中,特別關注名單、信息核驗、反欺詐三項產品的使用量筆數已經接近個人征信報告的使用量。不過,這三項主流產品也是市場上眾多大數據、風控類公司一直以來輸出的重要業務。“基本上全市場數據公司都提供這些服務,因為很基礎。”一位上海風控從業者告訴記者。對此,一位資深征信行業人士就表示,“這種產品,看你相信誰,畢竟大型征信公司的數據更可靠。”但他也直言,“持牌機構還是應該多在基礎征信報告上做挖掘,還有太多空間。”專業化方向破局?根據百行征信披露,截至2020年底,百行征信累計拓展替代數據源渠道數達30個,基本實現基礎替代數據源的廣泛覆蓋。這也是后起的市場化機構與央行征信中心最顯著的錯位發展方向。不僅百行征信,近期剛剛揭牌的樸道征信,也披露“將在法律框架內專注于非信貸替代數據的深度挖掘分析,致力于解決傳統金融服務難以覆蓋的信用白戶或準白戶的融資支持問題”。整體看來,其定位亦未與百行征信做出明顯的細分區隔,同樣是面向“白戶”。事實上,在百行征信、樸道征信之前,央行早在1999年就曾推動設立上海資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資信”),并由央行征信中心參股,這也被認為是最早的個人征信機構探索。按照官網信息,上海資信及下屬子公司在從事征信業務、信用評級、政府專項評估等傳統業務的同時,還專注于小微普惠及網絡金融征信服務、非銀行授信領域的信用信息共享、征信增值產品開發、商賬管理等創新業務。一些產品在定位上與上述兩家公司也不乏重合。但無論是上海資信,還是此后正式持牌的百行征信,似乎都沒有完全達成監管和市場預期的效果。在劉新海看來,市場化個人征信機構發展難達預期,第一是頂層設計不夠,市場機構如何與央行征信中心進行數據的開放和共享,這需要扎實嚴密的設計。第二,持牌機構本身市場化和專業化的程度還需進一步提高,和國外相比仍缺乏相應的激勵機制和商業模式思考。第三,數字經濟發展導致信貸模式變化加速,但面向信貸市場的征信服務顯然創新不夠。李銘此前曾撰文指出:中國的征信市場存在一個巨大缺陷,即目前的市場事實上只能稱作“半個市場”——在信用報告價值鏈的上、中端即信用交易數據的采集和存儲加工端,中國已經做得相當成功;但在信用報告信息的末端即產品或服務端,市場還沒有真正形成。應該如何理解末端產品服務的疲軟? 劉新海告訴記者:征信主要是圍繞信貸行業提供服務,目前國內國有商業銀行、農商行、農信社、消費金融、農信社、網絡小貸等形成多層次的信貸市場,需要的征信產品和服務都不一樣,有著豐富的征信服務需求。“國外一些領先的征信機構每年為不同的信貸機構開發上百種征信產品和服務,還會通過收購等方式吸納新技術,整合資源;與之對比,國內信貸很多領域,征信服務和產品的多元化方面其實還是空白,目前供給的征信產品有限,服務不夠細化。”這些問題,同樣是樸道征信需要面臨的挑戰。此外,有上海地區征信機構人士向記者表達過困惑,“以目前樸道征信的股東結構看,預測其業務可能會主要圍繞北京地區。不過,這也帶來一個問題,如果只以服務本區域為主,那全國范圍內機構報送數據的動力在哪里?”不過,也有北京地區股份行人士認為:相比百行征信八家股東雄踞數據頗難協調相比,樸道征信在發揮股東合力上可能會更有優勢。劉新海認為,區域并不是最大問題,國外很多大型征信機構也是從區域性征信機構起步,逐步通過兼并重組發展起來的。“目前百行征信、樸道征信的發展方向可以考慮專業征信機構(specialized credit reporting agency)這條思路。這種聚焦一個行業,某一類人群,提供專業服務的機構在美國有幾十家大型的,也受到了監管,但是監管程度沒有個人征信那么嚴。目前國內從監管層到行業從業者,都把征信業務的重點放在全國性征信機構,而忽視了專業性征信機構,而專業征信更符合中國征信機構發展的現實。”他表示。舉報反饋

關鍵字標籤:https://www.liidda.com.tw/service.html

  加盟創業提供許多想要找早餐店加盟的顧客
在我們的平台,尋找有關於開店創業與加盟創業的資訊
幫助您找尋適合的開店創業的方式,為您的事業展現第二春